042021.11

Web性能指标

https://bitsofco.de/web-performance-metrics-cheatsheet/

SFCJS的实现思路

单文件组件(SFC)及语法

Vue 和 svelte 都具有自己的文件格式,在 .vue 或 .svelte 文件中,我们描述了一个组件的完整上下文。单文件组件这种组织方式特别适合单一功能的组件发布,你可以通过比较少的代码量,表达一个 UI 交互要做什么事情。

因此,我在写 sfcjs 时借鉴 svelte 的语法设计,在不改变原始 html, js 和 css 语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定的形式。一个 sfc 包含三个部分 script, style, html,具体如下:

<script>
let a = 10;functionincrease() {
  a ++;
}
</script>

<style>
.foo {
  font-size: [[a]]px;
}
</style>

<div>
  <span class="foo">{{a}}</span>
  <button @click="increase()">inc</button>
</div>

这份示例代码中包含了组件内变量的声明和使用、动态 css 语法、动态 html 语法。由于 sfcjs 只是一个 POC,很多细节没有深入,所以只能展示一些比较粗浅的例子。

我们将上面这段代码放在一个 .htm 文件中,这样编辑器可以帮助我们为代码高亮。这个 .htm 文件即我们的一个组件文件。

基于AMD加载组件

我一开始想直接用 seajs 做加载引擎,但后来觉得没必要,因为我不需要严格的遵循 AMD 规范。但基于其实现原理,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加载 sfc,实现文件异步加载和组件异步实例化。

在一个组件中引用另外一个组件,需要特殊的引用协议。

<script>
import SomeComponent from 'sfc:../components/some-component.htm'

const title = 'xxx'
</script>

<div>
  <some-component :title="title"></some-component>
</div>

在 import from 时,使用 sfc: 作为协议前缀,遇到一个路径时就认为是一个组件,然后在 html 模板中使用这个组件。SomeComponent 如果依赖了其他组件,它不会立即去请求这些组件的 sfc,而是会等到 SomeComponent 实例化的时候,再去请求。

运行时编译

组件 sfc 的语法显然是无法在浏览器直接运行的,我们需要做一个编译,而这个编译,我们直接在前端做。我们利用 webworker 或 webassembly 等技术,不占用 js 运行时线程,编译完之后,输出编译好的 js 脚本。输出的脚本以 blob 的形式,作为 script 进行载入,此时,利用 AMD 的 define,就可以让这个组件加入到我们的备选组件中。

整个加载编译过程如下:

这里的问题在于:1. 运行时编译,会不会性能不好?2. 安全性?

我相信你了解过 vite,简单说,vite 将 bundle 转化为单一文件网络,对每个文件进行编译,当该模块被使用时,发出 http 请求该文件,http 到达服务器时,对该文件进行编译后返回编译后的代码。从这个点上讲,运行时编译用的是客户端的资源,可能比 vite 还快。相反,前端的性能瓶颈,可能在加载巨大的 bundle 的时候更明显。至于安全性,在 compile 之前做一次 check 也是应该的,这看具体场景,因为 sfc.htm 的内容不是直接运行的脚本,只有它被编译为 js 之后,才会真正运行。

利用 web components 的设计

和 react 要用 render 函数来启动应用不同,sfcjs 如下启动一个组件:

<sfc-view src="./app.htm"></sfc-view>

理论上,你可以在任意 web 应用中使用这个句式来渲染一个 sfcjs 的组件,包括但不限于在 react 或 vue 中。组件的渲染结果,将被放在该元素的 shadowRoot 中,包含样式。

样式隔离

腾讯前端框架 Omi 是基于 web components 的,可以比较好的隔离样式,你可以借助它开发自己的 custom element 来实现自己的 UI 组件。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于,如果一个组件依赖于另一个组件,那么必须把这两个组件打包在一起,甚至,被依赖的组件在特定条件下并不会被用到。几乎大部分框架和 omi 一样,都不是开箱即用的(除了 jquery 或 alpine.js),我们没法马上体验它的开发效果,而且,更要命的是,部分框架具有传染性,某些情况下,你只需要其中的某一个功能或组件,但是,你不得不在外面给它一个很大的运行时(例如 react-dom),并且它不兼容(或很难)其他的技术栈。而基于 web components 则可以比较好的实现外围运行时无关,无论你在 react 中,还是 angular 中,都可以使用基于 web components 写的组件。

我在写 sfcjs 时,想到这一点,组件应该是自治的,开发者不应该去思考,当前这个组件是否会(在样式上)影响其他组件的运行。你可以看下基于 sfcjs 写的两个组件:

<style>
.bar {
  color: #ccc;
}
</style>

<button class="bar">ok</button>
<style>
.bar {
  color: #999;
}
</style>

<button class="bar">yes</button>

上面这两个组件都定义了 .bar 这个类,但是它们在同一个页面中使用时,不会相互污染。

它的原理是,基于 shadowDOM 完成渲染,因此,样式不会对其他元素产生影响。

响应式动态样式

通过修改变量可以让布局的部分变更,那样式呢?在 vue 的一个提案中,提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样式的响应式编程,具体如下:

<template>
  <div class="text">hello</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color: 'red'
    }
  }
}
</script>

<style vars="{ color }">
.text {
  color: var(--color);
}
</style>

也就是通过在 css 中使用 var 来标记变量。它基于css 变量这个被广泛支持和接受的技术,但 vue 的提案我觉得仍然暴露太多实现细节,在 sfcjs 中,结合语法,其响应式写法如下:

<script>
  let age = 10;

  function grow(e) {
    // change variables may cause rerender
    age ++;
  }
</script>

<style>
  .name {
    color: #ffe;
  }

  .age {
    color: rgb(
      /* use js expression with `var('{{ ... }}')` */
      var('{{ age * 5 > 255 ? 255 : age * 5 }}'),
      var('{{ age * 10 > 255 ? 255 : age * 10 }}'),
      var('{{ age * 3 > 255 ? 255 : age * 3 }}')
    );
    /* use variables with [[]] */
    font-size: [[age]]px;
  }
</style>

在 sfc 文件中,上下文是流畅的一体,在 <script> 中定义的变量,在 style 和 html 中直接使用。当变量变化时,对应的样式值也发生变化。

其具体原理是,我在 shadowRoot 中建立了两块 <style> 一块用于提供变量(会被动态更新内部文本),另一块使用这些变量(永远不变)。

在对应的变量发生变化的时候,第一块整个内容都会被重建,而第二块内容中会使用重建后的样式重新渲染,从而达到动态更新样式的效果。

无 virtual dom 的响应式

进入 2021 年,新出现的几个热门框架都不在基于 virtual dom 实现响应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virtual dom 的成本巨大,且性能上并不占优。

和 solidjs 一样,sfcjs 在编译时收集每一个 DOM 节点所依赖的变量,当对应的变量发生变化的时候,去重新计算对应的值,并与当前状态进行比较,最后更新 DOM 节点。这里的不同在于两点:1. 发生变化的变量对应的 DOM 节点才会去计算,其他 DOM 节点即使依赖变量,但没有变化,不用计算。2. 直接对单个 DOM 节点进行是否需要更新的计算,而不再拿整个组件的节点树来进行 diff。

这个实现不算创新,甚至在早几年的时候就有人这么做过。

对于 sfcjs 来说,魔法在于,基于原始语法不需要做过多的编译,和 svelte 不提供(或几乎没有)运行时不同,sfcjs 在运行时前置了一个很小的响应式内核框架,所有组件的编译结果代码实质上是依赖于这个内核框架的。而这个内核框架在设计 API 的时候,完全是为了搭配编译过程设计,所以,编译过程,就是把源代码通过匹配、token 化等处理,做了代码转化,甚至都没有用到 AST 那一套。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性能,完全是为了尝试一条无 virtual dom 的道路,为了乐趣。

09:52:20 已有0条回复
032021.11

现代前端UI框架反思

背景

最近了解了一门新框架 alpine.js,再惊叹其简洁的同时,开始反思前端框架(特指 vue react 之类的 UI 框架),真如我们所需要的吗?如果我还在用 jquery,你或许会说我老古板,但是,网络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2019年你如何启动前端开发”,nodejs, webpack, babel, cli... 各类工具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以至于让我们开启一个前端应用开发,需要九牛二虎之力,花费大量力气去解决、配置各种编译打包工具。虽然工具给我们在工程化方面带来了很多可能性,甚至衍生出 typescript,以及前两天字节开源的 modern.js 这样的项目,但不可否认,纯粹前端魔法的乐趣,在这些工具面前逐渐被消磨了,慢慢的,前端开发,特别是在特定项目中的前端开发,编程了工具配置和框架使用的纯搬砖工作,所以面试只需要面工具和框架,就好了,有点太偷懒了。我开始疑惑,10 年前刚开始玩前端时候的乐趣和惊叹去哪里了?

我们从来都是在这条曲线上前行,在“乐趣-工程”和“严谨-魔法”这两个象限的探索也并非没有过,却基本上属于前端的异类。实际上,前端除了常见的信息流系统外,还有类似游戏、绘图等其他类应用,但它们却不在主流前端的队伍中。市面上 100 家公司招前端,有 100 家要求熟悉特定的前端框架,这使得类似 figma 或 photopea 这样的应用在国内显有遇见。

我在过去两年没事的时候,就会把玩一些框架,感受它们的奇特之处。比如 cycle.js 或者前面提到的 alpine.js,会有一些体会。随着框架技术的普及,不同的公司,可以轻轻松松出自己的框架,比如阿里的 rax,比如 taro 等等。2020 年微前端话题火了,我又开始看相关的框架,自己也造了一个 mfy,直到 webpack foundation 出来,我彻底懵了,这和 sea.js 有本质区别吗?这刺激我思考,是不是技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从前,或者用优雅的词描述叫“螺旋式上升”?前段时间在某乎表达了对某 v*t* 工具的看法,马上就被它的作者猛怼了两段话,我原本以为能写出这么优秀的工具的作者应该是会用技术说服人,没曾想热度大压死人,哎。。。如果说 bundless 是接下来的趋势,那我在想,为什么还要服务端去 compile 那一下呢?我们全部人都写 ESModule 的代码不就好了吗?“以前的 npm 遗留问题”,不就是用 export 包一下的事情吗?bundless 个啥?

这些略带情绪的想法,促使我思考,前端领域的种种所谓工程化、工具链,是否真正为开发人员或产品本身解决了问题,还是带来的问题更多一些?今天刚看到一个叫 livewire 的项目,以及最近接触《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一书,感觉整个前端是否真的为技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价值,没有了前端,或者说,没有了时下那么复杂的 modern 前端,这些应用系统是不是没法设计出来,或者出来也很难用?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即使没有现在这么复杂的前端工程化,只需要利用 livewire 这类工具,就可以让后端人员独立完成大部分数据驱动的应用(类似 figma 或 photopea 这样的应用则后端无力)。这么来看,前端这些年,轰轰烈烈的发展,发展了个响?

Web 技术过时了

现在 2021 年,似乎很多 web 技术都过时了。比如基于 css 的阴影、过渡动画、圆角、栅格等等,这些具体的东西,在前端越来越少人提及,大家一开口都是 css in js,或者 styled-components,甚至现在提出来 dynamic styles 等等。几年前我们所依赖的 web 基础技术,现在好像过时了,虽然每年都有国际国内的 css 大会,但是,并不是主流,而在众多前端大会中,大家都在讨论的是低代码、工程化、跨平台开发、 设计、serverless 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各类架构设计狠狠内卷,看上去一派繁荣景象,实则令人担忧。

在过去的几年里,web 前端技术确实发展了。例如 PWA、WebAssembly、WebRTC 等技术的出现,HTML5 和 CSS3 的演进,但很多技术,对于趴在框架上完成业务系统的开发者们而言,它们的出现或发展对于自己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觉得是在乱搞飞机。与其说 web 技术式微,不如说其下沉。例如 webrtc 等技术,如果不用封装库,一般开发者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甚至不知道有这玩意。离开了高级的封装库,一些开发者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比如在 jQuery 时代,很多人不会原生的 DOM 操作,而到了 react 时代,甚至不知 DOM 为何物。

除了 web 应用之外,基于 web 技术的跨端实现也层出不穷,react native 开头,后面衍生了一大堆基于原有 web 写法的原生应用开发方式。但这类跨端方案只能写 UI,需要调用系统层组件的能力全都做不到。基于 JS 运行时的客户端,性能又不怎么样,美其名曰更少的人力做更多事,实则是用三流的人写三流的应用。

或许,不是 web 过时了,而是不带这些低劣的人和应用们一起玩了,随着 webassembly 的发展,逐渐把 web 应用转交给其他语言的开发者,让这些搞来搞去在搞各种工具链自以为是的前端开发好自为之。

没有性能,不成方圆

现在一个应用打包之后几个 M 再正常不过了。代码中充斥着 O(n2) 的多层遍历,美其名曰“先抗住再优化”,这种论调我可以理解为“功能我实现了,不到万不得已,你根本不知道我堆了一堆屎”。除非团队有明确的指标和负责任的技术领导,否则,一个项目的性能永远会失控。而这些毫不在意的性能,正在慢慢毁掉软件领域的优秀积累,一代比一代差,到最后,上个世纪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素质,将被望尘莫及,最后封神,但实际上,却是一代一代堕落而至。

在数据结构和算法上欠下的债,总有一天会在重构中还回来。

All in JS 的赌徒心态

把所有东西都写在一个 js 文件里,导致代码功能混杂在一起,自以为是增加了灵活性,实际上是不知所措的愚蠢表现。

例如,市面上所有的 UI 组件库都声称自己是在统一设计语言下的产物,比如 antd 是 ant design,比如 semi design,但是从它们的官网,我完全读不出它们的 design 究竟为何物。说白了,他们是先有所谓的组件库代码,然后再来谈设计。所以,在他们的资料中,设计语言是附属品,代码,而且是特定条件下的代码才是主体。

真正的 UI 组件库,一定是让使用者先了解设计,再有通用的 css,最后才是各种框架的封装库,而框架的封装应该是可远的,而不是主体。本末倒置是这个时代,不单单是前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像前几天某大厂买星项目一样,为了完成 kpi 而毫无敬畏之心,这样的公司,你能肃然起敬?

抛弃 css 成为前端乐此不疲的事,说明前端(或者整个行业)越来越不在乎(或者说没有话语权)应用的设计与性能的平衡。说白了,就是懒。

类似 styled-components 这类方案的流行,本质上就是牺牲性能和合理组织的偷懒行为,因为你可以把样式用 js 来写,从而不用去思考写东西该怎么去实现,其他交给工具,不管是编译时,还是运行时。

结语

近几年这种前端发展的风气,反过来说明前端的问题在于天花板低(门槛也低),就和一些低门槛没有利润的行业一样,看上去琳琅满目,实际上一地鸡毛。而且,由于惯性,这种局面基本上是不可能打破了,让人感到无比凄凉。不过,好在越来越多的后端技术栈开始去兼容前端,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应用形态也会慢慢重回统一,在一个架构中去实现,而非前后端分离。而且,我相信这种前后端一致性,才是未来的趋势。

09:27:11 已有3条回复
  1. 前端确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折腾,圈地自萌,但这也是前端社区的一部分,让前端生态变得相当繁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东西不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1101 rxliuli 2021-11-04 14:32 回复
  2. 另外 vite 挺好用的,比它的前辈 snowpack 兼容性好得多
    #1102 回复给#1101 rxliuli 2021-11-04 14:59 回复
  3. 楼主用心思考了,说得很好,切中行业弊端。alpine.js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框架,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下一个比它设计更加简单易用的前端框架:https://daggerjs.org,编码方式十分贴近原生js,同时又提供了数据绑定和监听功能。非常赞。
    #1250 隔壁老王 2022-11-11 19:21 回复
242021.10

SSO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设计

我以前在《同一公司下多个产品共享用户的权限设计系统》和《独立产品权限体系设计》两篇文章中讨论过用户权限系统,但是,两篇文章更多是从工作经验角度出发,今天读到一片硕士论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这一设计的可能性。

来源 https://www.docin.com/p-1419313536.html

而且这篇文章还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库表设计:

从上图可以看出,该论文的作者,和我考虑的是一致的。SSO是,你的多个产品,使用统一的用户认证、权限体系。这和我前面第一篇文章提到的方式是一致的。而且,该论文更加坚定了我把应用的权限也设计到整个用户权限体系中统一设计的思路。

18:00:27 已有1条回复
  1. #1103 2021-11-04 22:18 回复
252021.9

前端框架发展脉络与趋势预测

前两天做了一个视频,聊了前端框架的话题,包括上一期robust也聊了前端框架的话题。对前端框架的发展的梳理,我觉得已经做的不错了。

本文再简单总结一下。

我把整个前端框架的发展,分为3个大阶段,其中黄色的框是jquery为王的阶段,典型框架有angularjs, backbone等,这一阶段的框架实际上也是数据驱动,比如angularjs和backbone,所以,我们不能用数据驱动来划分它们和后来的react、vue的区别。

绿色的框这一阶段有两个特征,一个是react、vue大行其道,另一个是类似babel、webpack这样的工具是开发工作的基础。在16、17年时,流行起来一句话,叫“学不动了”,意思是前端发展太快,冒出来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了对新框架的谈笑。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实在这一阶段(上图中没有列举出类似cyclejs这类框架),并没有像上一个阶段一样那么多框架林立,而是被react、vue、angular统治,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和实际的情况有一些差别。和上一个阶段不同,这一个阶段react作为主导框架,追求的是某种极客层面的快发体验,特别是react,在runtime上探索出了时间切片等。但是,react持续在runtime上下功夫,或许会错过下一个阶段。

蓝色框是第三个阶段,也是我们当下正所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基于编译的框架开始大行其道。以svelte为典型,vue3跟进,框架们都在想办法,让开发者在源码中使用比较特殊且体验更好的语法来写组件,然后通过编译器,把这一写法转化为运行时放到浏览器中跑。甚至,像alpine这类框架,直接在运行时进行解析和运行。这种基于编译的模式(实际上,angular2+的模板语法也是这种模式),可能是接下来这段时间前端框架的主要方式。

09:25:33 已有0条回复
162021.9

windows10 C盘后面有一个恢复分区,无法扩展C盘的解决办法

今天公司给装了一个新的500G的盘,导致我电脑瞬间多出很大一块空间。而看着越来越小的C盘,想到我以前也有拿D盘补C盘的操作,这次我索性把整个D盘干掉,来一个500G的C盘,岂不是爽歪歪。网上搜索了一下方法,windows自带的磁盘管理工具就可以满足,于是开开心心的打开磁盘管理,把D盘删了,然后按照指示,右键C盘扩展卷,然后,M的,这个选项是灰色的,用不了……

这么尴尬吗?我一看,在C盘后面还有一个很小的分区,写着“恢复分区”,大概是系统故障的时候跑一个特殊的小系统来做引导的吧。这个我没意见,但是你为啥插在C盘和D盘之间??磁盘管理工具又不能把它和D盘调换个位置。难道就这么卡住了?

又搜索了一下,https://www.diskgenius.cn/ 这个工具可以调整磁盘,于是下载下来试试。折腾了一下,发现可以采用一种变通的方法来处理。它可以调整磁盘大小,而且很诡异的是,调整磁盘大小时使用拖拽的形式,两边都可以拖,这就可以直接通过这个能力,把哪个“恢复分区”搞到最后面,把空出来没有的部分和C盘连在一起。

通过上面这个地方调整“恢复分区”大小,进入之后可以看到如下界面:

通过拖动的方式,把这个分区搞到最后面去,这样把空的空间留了下来。

这样愉快的调整完“恢复分区”之后,我想,继续用这个软件调整C盘的大小,结果,同样的方法提示这个磁盘加密,没法搞。难道没办法了?

这时,我又突然想到,回磁盘管理工具试试,在磁盘管理工具中使用右键扩展卷功能,竟然成功了。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接近500G的C盘,爽歪歪~

23:29:48 已有9条回复
  1. 这样恢复分区的大小会改变吗,调整完以后会不会出问题呢
    #1126 历史进程 2021-12-05 15:40 回复
  2. 不会,没什么影响,就是你自己要做好数据备份先
    #1127 回复给#1126 否子戈 2021-12-05 22:05 回复
  3. 太感谢了。弄好了!
    #1156 回复给#1127 路兹 2022-01-14 10:33 回复
  4. 太感谢了,非常管用~~特别是中间说到的那个:磁盘大小调整时可以拖拽,刚开始还不敢拉,后边会拉了果然很好玩,果然诡异哈哈哈
    #1191 2022-05-09 07:11 回复
  5. 感谢感谢
    #1205 zain 2022-06-28 14:35 回复
  6. 太对了哥,事情办成了大的小的全保住了。完美!你TN就是个天才!
    #1252 牛B网友 2022-11-17 15:03 回复
  7. 你是我的神
    #1254 zbvb 2022-11-22 22:16 回复
  8. 夸张了
    #1255 回复给#1254 否子戈 2022-11-22 22:26 回复
  9. 试了一下,成功了……真是个莫名其妙的方法🤣
    #1263 嘟噜噜 2022-12-16 20:11 回复
142021.9

搭建起自己的vscode在线版本

我有一台服务器,放在那里特别久了没怎么用,今天在下班地铁上突然想到,我可不可以在平板上写代码?搜了一圈发现还是要上vscode在线版才行。于是回来就开始撸。

code-server超级简单,一个安装脚本解决:curl -fsSL https://code-server.dev/install.sh | sh,完成后修改~/.config/code-server/config.yaml,再运行code-server命令,就可以开始在线写代码了。为了安全,该用export PASSWORD="xxx"来配密码。

之后解析了一个域名过去,nginx代理转发,这个也很简单。

然后用certbot搞定https,这样就完整搭建了整个vscode在线版本。

另外,在我的pad上,竟然发现edge打开一片空白,而华为自带的浏览器打开迅速。再使用“添加到桌面”,code-server提供了PWA,直接全屏玩,真挺用心了。

00:21:00 已有0条回复
132021.9

JS角度看什么是多态?

多态的简单解释是,调用相同的接口传入相同的参数,由于被调用的设备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副作用/效果。例如同样是console.error,在chrome浏览器里面和在nodejs的command inline interface里面,效果就不同。基于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对接口进行抽象,简单的例子如下:

interface Person {
sing(song: object): string;
}

function sing(person: Person, song: object): string {
return person.sing(song)
}

上面的代码里面,我们创建了一个sing函数,它接收person这个对象,并调用它的sing方法。由于类型的约束,接收的person一定会有sing方法。但是,这个person.sing这个方法会做什么事呢?对于sing这个函数它并不知道,它只是调用了person的sing方法而已。所以,我们基于多态实现person。

class Person1 implement Person {
sing(song: object) {
const { lyric } = song
console.log(lyric) // 打印到屏幕上
return lyric
}
}

class Person2 implement Person {
sing(song: object) {
const { lyric } = song
Audio.paly(lyric) // 播放声音
return lyric
}
}

两个类实现了相同的Person接口,但是在实现的时候,又使用了不同的副作用,这就是多态。

那么,多态有什么用呢?对前端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点,是代码写法上的变化。

以前我们喜欢extends来得到一个具体的类,比如 class Person 有一个 sing 方法,我们通过 extends 来覆盖这个方法。这也就意味着,你的代码里面,一定会引入原来的 Person,并且原来的 Person 里面的 sing 方法一定会在最终打包的代码里面,虽然它永远都用不到。而新的写法是在调用函数的时候,把类的实例传入进去,这把引入模块的工作交给函数外部去做,这就让到处这个函数的模块的代码瞬间减少了。

第二点,是架构设计上的变化。

以前我在架设react项目时,会以View作为入口,应用的一切都是先有View,在View中去引入需要用到的Model等其他模块,这也就意味着,应用以View为顶层入口,所有的代码层层引入,绑定在了一起。现在,我们利用多态,换一个角度。我们让开发者自己写入口,这个入口我们称为Controller,我们提供的框架不是让View去使用Model,而是反过来,让Controller去使用View,让Model去使用View。这个场景下面,View必须按照接口约束提供接口给Model使用,这个时候,我们写Model就可以反过来考虑控制View(这里的Model是指ViewModel)。这种转变非常神奇,从框架层面,它颠覆了传统前端的开发方式。

10:39:36 已有0条回复
082021.9

之前一直想买一个Pad,但老婆觉得太贵没必要就一直没有买。昨天实在没忍住,在得到老婆允许后,一咬牙就买了这一台matepad。我主要的想法是想基于手写笔做一些事情,例如记笔记,上网课。昨天拿到手后开始调教,现在已经感觉差不多了。手写笔非常有感觉,可以随便涂涂画画,但实际上用来写作的话,速度比较慢,因为辩识手写肯定有一个误差,而且写完一个字的速度没有打字来的快,所以在需要大量字的时候我还是倾向全键盘输入。

07:10:14 已有0条回复
022021.9

《软件方法(上)》